晋文公登基后不久,因为狄国帮助太叔带篡夺王位,周朝天子急派使者求救。
晋文公听见天子逃难的消息,就打算带领大队兵马打到洛阳去。他的兵马刚要动身的时候,听说也是救难的秦国的兵马已到黄河边了。晋文公立刻派人去见秦穆公,说:“敝国已经发兵去护送天子,您就不必劳驾了。”秦穆公说:“好吧!我怕贵国一时不便发兵,只好亲自出来。现在我就等着你们马到成功的好消息。”蹇叔、百里奚说:“晋侯不叫咱们过去,明明是怕咱们分了他的功劳哇!咱们不如一块儿去!”秦穆公说:“我不是不知道。不过重耳做了国君,还没立过大功。这回护送天子的大功,就让给他吧!”他打发公子絷到汜城去问候天子,自己带着大军回去了。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兵马打败了狄人,杀了太叔带、隗后、桃子等一班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朝廷上的大臣们把晋文公当作第二个齐桓公。周襄王大摆酒席,慰劳晋文公,还赏了他不少金银和绸缎。晋文公再三推辞,说:“重耳可没立什么大功劳,不敢接受天子赏赐。可是我已经老了,就只求天子一件事:我死了以后,希望有条地道通到坟坑的门上。我在地下也就感激天子的大恩了!”
依照古时候的规矩,诸侯的棺材只能由地面吊到坟坑里去,只有天子的棺材才能够由地道里抬进去。要是晋文公能修条地道,他死了以后的风光可不小哇!周襄王心想:你打算有条地道通到坟里,这不是占了我的面子吗?我宁可倾家荡产来打发你,也不能破坏做坟的规矩。他回答说:“这可是先王规定的制度,我哪儿敢改呐?不过我不能忘了你的大功。我把邻近京城的温城、原城、阳樊、攒茅四个城封给你吧。”晋文公不敢违背天子的命令,赶快磕头谢恩。
晋文公拜别了天子,派栾枝去接收温城,魏輦去接收阳樊,颠颉去接收攒茅,自己带了赵衰领着大队人马来收原城。为什么要领着大队人马去接收原城呢?因为原城本来是周朝卿士原伯贯的土地。周襄王因为原伯贯打了败仗,害得他逃到汜城,就把原城改封给晋文公。晋文公恐怕原伯贯不肯交割,因此不得不用武力去接收。
果然,那三座城都接收过来了,只有原城关着不让晋国人进去。原伯贯对手下人说:“晋国人一进来就会屠城。听说阳樊的老百姓就是这么给杀光的。”他带领着人马和老百姓日日夜夜地守着城。晋国人干瞧着打不进去。晋文公愁眉苦脸地跟赵衰商量着,一个小小的原城打不下来,可真没脸了。要是不把原城弄到手就退兵回去,那也太不像话了。就算退兵吧,多少也得找个下台阶的说法,才不会叫别人笑话。他们商量了老半天,末了他们还真想出一个主意来了。
晋文公下了一道命令,吩咐将士儿郎们各人带着三天的粮草,要是再过三天还打不进去,就退兵。暗地里再派人把这信儿带进城里去,传给原城老百姓听。城里的老百姓得了这信儿,半信半疑。这也许是晋国人的诡计吧!要是过了三天,就不作准备,晋国人冷不防打进来,这可怎么办?
原城人当中也有自作聪明的,他们在第三天晚上偷偷来到晋国兵营探听消息,嘴里说:“我们情愿投降,明天晚上一定大开城门,老百姓特意叫我们先送个信。”晋文公早已明白他们是来套他的口气的,就说:“我已经下了命令,期限就是三天。现在已经过了,你们好好地看着吧!”将士们干着急地说:“只要多留一天功夫,咱们一定能够把这座城弄到手,怎么也不能退兵。”晋文公理着胡子说:“信用是国家的宝贝。为了得到这一座城,失了晋国的信用,这可犯不上!”将士们和原城的老百姓都觉得这话不错。
到了第四天早上,晋文公吩咐将士们排好队伍,一批一批的离开原城。他们辛苦了这么些日子,如今回去,又没有敌人追着,只得慢慢地走。
原城的人瞧见晋国人真回去了,这才知道晋文公真是讲信义的,再说他们已经听到了阳樊人并没有遭到屠杀,大伙儿乱哄哄地在城墙上插了降旗,有的用绳子从墙上吊下来,要求晋侯回去。原伯贯一瞧人心变了,没法儿禁止,只好顺水推舟地打发人去请晋文公回来。
幸亏晋国的兵马走得慢,一下子就追上了。晋文公把兵马驻扎下来,自己带了一班武士进了原城,先安抚安抚老百姓,然后很有礼貌地对待周朝的卿士原伯贯,请他搬到河北去住。晋文公叫赵衰为原城大夫,同时管理阳樊,叫郤溱为温城大夫,同时管理攒茅。晋文公虽然不能修条地道直通坟坑,可是得了四座城,再说这全是天子自已的城,这一份实惠可真不小。
从此,晋国在洛阳附近也有土地了。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的典故是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身上的故事。重耳即晋文公,他是春秋五霸之一。当时的晋国都在今运城市绛县境内。这个故事还要从公元前656年说起。当时的晋国国君晋献公听信宠妃骊姬谗言,先逼死太子申生,又为难另外两个儿子——公子重耳和夷吾,说他们是太子的同谋。重耳和夷吾被逼得分别逃到别国去了。
重耳逃出晋国后,先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后来又被回国做了国君的夷吾追杀,慌忙中又逃到齐国。在齐国住了一段时间,齐国又发生了内乱,只好又离开齐国,中途经过曹、宋、郑诸国,来到了楚国。重耳在外流亡的日子很不好过,他在卫国饿得向农妇乞食,在曹国被曹共公羞辱,在郑国差点被人杀死。到楚国后,重耳受到了楚成王的热情招待,把他当作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去招待他。重耳非常感激,对楚成王越来越恭敬,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楚成王开玩笑似的对公子重耳说:“公子如果返回晋国,将来怎么报答我呀?”重耳说:“金银玉石、美女锦帛,贵国有的是;禽羽兽毛、象牙犀革,你的土地就生产。晋国所产的东西哪能和楚国比呢?只不过是楚国的剩余罢了,我能有什么东西报答你呢?”
楚成王说:“不管怎样,你总还得用些什么东西来报答我呀!”
重耳说:“如果凭借你的威力,能使我回到晋国执政,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老百姓能过上太平的日子。可是万一发生战争,我怎么敢跟大王您对敌呢?那时候,我只能退避三舍,算是报答大王您的恩德。”
古时候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避让九十里的意思。楚成王听了倒没有说什么,但是楚国的大将成得臣却很生气,他偷偷对楚成王说:“重耳现在这样讲话,将来一定忘恩负义,我们现在不如就把他杀了,以绝后患。”楚成王不同意:“别这样说。如果天将让他兴起,谁能把他废弃?违背天意,是要遭大祸的。还是好好待他吧。”
后来,秦国决心帮助重耳登上国君宝座,派人来请。楚成王就把重耳送到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公子重耳当上了晋国国君。晋文公重耳雄才大略,治国有方,国力逐渐强盛,决心在中原做霸主。
晋国想做霸主就必然要和实力强大、正全力向北扩张的楚国发生矛盾。果然在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五年),晋国和楚国发生了军事冲突。楚军向驻扎在曹国的晋军扑来,面对来势凶猛的楚军,晋文公命令全军向后撤三舍,即九十里。一来是避其锋芒,二来是报答当年楚王对他的厚待,实践他的承诺。晋文公退到城濮(今河南省濮阳县南),就驻扎下来,不再退了。晋、楚两军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晋军大败楚军。
后人用“退避三舍”的典故来表示对人退让,不与人相争,或者表示对敌人先回避,而后给以沉重打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