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县博物馆
发表时间: 2020-04-22 17:11

2016122211501997623.jpg

新绛县博物馆,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历史博物馆,位于国保单位新绛龙兴寺内。新绛县博物馆始建于1950年,原名新绛县文化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三位一体),1984年6月26日三馆分家改为现名,馆址位于新绛县龙兴广场2号, 内设办公室、保卫科、财务室等机构,在编12人,隶属新绛县文物旅游局。

2016122211503922878.jpg

龙兴寺内的碧落碑是唐代总章三年韩王李元嘉的儿子为母亲祈福而立,碑文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钟鼎文、颉、籒六种文字刻成,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字演变史具有珍贵的实物价值,被文字学家称为“独树一帜”的碧落碑体。

2016122211505568224.jpg

博物馆现有藏品1482件/套,以汉、明、清文物为主,类别有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等20类,其中一级文物:1件/套,二级文物:13件/套,三级文物202件/套,一般文物1266件/套。展厅面积166平方米,东展厅为绛州珍贵文物图片展,西展厅为新绛集萃展,常年举办有书法、剪纸、面塑、名人字画等十余项展览。

2016122211511522131.jpg

寿圣寺舍利塔

寿圣寺舍利塔位于芮城县舍利东街29号,创建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明清历代重修,俗称“塔寺”,“塔寺晨钟”被列为“芮城八景”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寺院被侵华日军所毁,现仅存宋塔一座。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寿圣寺舍利塔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体形制为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十三级,高46米,南面开门。以上各层四面设假门,塔身挺拔秀丽,向上每层逐收,成一锥状轮廓,下三层塔檐为砖体斗拱,完全仿木结构形制,四层以上塔檐均以一层砖叠涩挑出,保持唐塔叠涩出檐的遗风,塔顶为铁覆钵顶。

塔的内部为空筒式结构,原设有木制楼板,可随木梯逐级攀登,木梯民国初年被土匪焚毁,2011年重新恢复木梯。塔内存有宋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供养人等,面形秀润,线条挺劲流畅,宋代画风清晰可辩。另外还有研究塔寺历史沿革的重要石刻《戒师润公塔铭》现存于县博物馆。

城 隍 庙

芮城城隍庙位于芮城县城古魏镇黄河西街008号,俗称“南庙”,据民国版《芮城县志》记载,该庙创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坐北朝南,历代皆有重修。原有建筑布局为四进院落,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戏台、享亭、献殿、大殿、寝殿,现存主要建筑有享亭,献殿、大殿、寝殿,享亭两侧各有廊房九间,寝殿两侧各有厢房三间。城隍庙主要建筑保存较为完整,集宋、元、明、清四代古建筑风貌于一处,结构严谨,布局得当,雄浑壮丽,风姿各异,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2011年国家投资418万元对文物本体进行维修;2012年投资95万元建设了消防系统工程; 2013年县政府投资604万元对城隍庙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完成了牌楼、钟、鼓楼、山门、管理用房、消防通道、文化广场铺装等工程;2014年县政府投资1.2亿元对城隍庙周边中医院、南关居民组、水利局办公大楼等进行拆迁,将城隍庙全貌凸显出来;2016年对投资306万元完成城隍庙碑廊、公厕及附属工程;2017年县政府投资3000万元对城隍庙进行第三次拆迁;投资64万元完成了安防工程。现在城隍庙已成为我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广 仁 王 庙

广仁王庙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县城北3公里的古魏镇中龙泉村,因庙内供奉水神“广仁王”,故名“广仁王庙”,又因庙前原有五龙泉水涌出,故又称“五龙庙”,是我国现存四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庙后有古魏城北城墙,后衬中条山,环境幽雅。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6月,由国家文物局投资,对广仁王庙院内的大殿及戏台文物本体进行保护性修缮。2015年我们与万科集团合作,总投资1000多万元对广仁王庙周边环境进行整治,2015年10月广仁王庙环境整治工程开工,2016年5月14日全面竣工。按照设计方案,工程加固了庙前坡地和三眼窑洞、周边围墙,铺砌了村民广场,整理了参观路径,增加了安消防监控设施、管理用房,并以广仁王庙为核心,对院落空间做了展示布置,新建序庭、斗拱庭、碑墙、古魏城遗址观景台、晋南古建筑展廊。建成后的广仁王庙,已成为山西古建博物馆和教学实践基地,每天来学习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清 凉 寺

清凉寺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北25公里的西陌镇东升村,因位于陌南镇坡头村西,又称坡头寺。寺院处于中条山的甘枣山下,恭水源头的九龙口前,属丘陵地带。寺院背靠甘枣山,南面及东西两侧泉水环绕。四周峰峦秀异,涧壑清奇,泉甘而土肥,翠竹成林,四季气候宜人。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凉寺坐北朝南,据寺内碑文记载,寺院始建于唐,大殿创修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寺内原有建筑大部已毁,现仅存大雄宝殿一座。大殿保存完整,具有典型的元代建筑特征,永乐宫为宫廷式建筑手法,而清凉寺则是民式建筑的代表之作。寺院内现存碑刻十余通,其中元碑4通,明碑2通,清碑5通,对研究清凉寺的发展及历史沿革极具史料价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