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失信惩戒。
一个国家的强盛,
离不开精神的支撑。
一个民族的进步,
有赖于文明的成长。
人民有信仰,
国家才有力量。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理想信仰,就会丢失核心价值;内心没有约束,就会违反制度准则;行为没有顾忌,就会冲破道德底线。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这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
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今天,当我们谈到“德育”的时候,就是在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这24个字,并不是一套抽象的符号,而是有指向的,并且是有土壤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复兴之魂。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观念意识,外化为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上至约束皇帝的“君无戏言”,下至约束百姓的“言必信行必果”,无不闪现着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诚,即真诚、诚实、诚恳;信,即守承诺、讲信用、重信誉。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这个规则的核心就是诚实守信。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四句话: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民守法方面,强调突出乡规民约的作用,使我们的一言一行符合道德的规范,符合大多数人的习惯,符合文明守则、厂规厂纪、村民条约、社区规则等等的要求,使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信任、充满和谐、充满真诚、充满仁爱。
圣人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民间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说明了诚信的重要。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就是说,诚是宇宙的自然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
荀子指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所以君子以诚为贵,意诚才能心正,心正才能身修,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前,有一个国王没有儿子,他打算从民间遴选一个小孩做王子。于是便给候选者每人一颗牡丹花种子,看谁种的花最漂亮,花朵最多。到了评比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小孩都捧着漂亮的牡丹花,争奇斗艳,十分好看。只有一个小孩捧着空花盆伤心落泪。他没能种出花来,但恰恰是他被选中了。原来,之前所有的牡丹花种子都煮熟了,是不可能成活的,国王用此来试验他的继任者的品质。
这个故事说明,诚信不仅是一种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道德规范,更是一个走向成功的阶梯和一把打开财富之门的金钥匙。
社会上的一些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现象屡禁不止,我们身边的金融诈骗、电信诈骗、旅游诈骗行为十分猖獗,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强买强卖时有所闻。在依法治国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励、规范行为,使诚信成为社会新风尚、新追求、新目标。
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
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
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