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我国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学科基础理论、分支学科、人才培养和专业教材建设等方面成果显著,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学科基础理论是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与原理。近年来,我国法学学科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自觉与法治中国建设重大实践问题相对接,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基础理论得到不断夯实。
一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理论是重要引领。”高校是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阵地,也是推进法治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办好法学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为新时代法学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思想理论资源。比如,习近平法治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法治道路、法治体系、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依规治党、涉外法治等在内的范畴体系,为构建法学学科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概念框架;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法治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由法治地位、法治结构、法治运行、法治关系、法治方法等众多理论板块构成的理论体系,为构建法学学科体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目前,全国法学院校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许多高校纷纷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院),统筹整合研究力量和资源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二是对标法治中国建设重大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对复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作出科学总结,提炼规律性认识,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新时代法学学科建设,紧紧围绕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切实加强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学理论研究。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法治实践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具有原创性和标识性的基本范畴,并强调“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过去,法学研究主要围绕法律规范体系来展开,现在,一些高校设立了社会治理法学和监察法学等新的研究方向,围绕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领域的重要环节展开系统研究。同时,加强了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大国外交等重点领域法治实践研究和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领域法律制度供给研究。
三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法学学科建设,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因此,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比如,习近平法治思想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的重要认识,发展出“良法善治”的法治内涵。2018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中国法制史”调整为“中国法律史”,突出制度史与思想史并重。一些高校设立了中华法治文明高等研究院、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支持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法学学科发展。
法学分支学科是因法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而形成的法学体系内部的学科分支。近年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法学分支学科不断完善,一个涵盖传统法学学科、新兴和交叉学科以及涉外法学相关学科的,符合知识发展规律、内容系统完备、逻辑严谨缜密的法学学科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一是传统法学学科的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既对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等传统法学学科建设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也为推动其扩容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观点。以宪法学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解释和合宪性审查是宪法实施的重要途径,由此,宪法解释学、合宪性审查等成为新时代宪法学科的重要分支和知识增长点。
二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勃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法学界适应法治建设新要求,扎实加强新兴学科建设。 系统推进党内法规学学科建设。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互补性作用,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纷纷加速党内法规学学科建设,通过把握党内法规研究跨学科特点,统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依规治党提供有力学理支撑。 强化法律职业伦理学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法学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近年来,我国法学学科以“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为目标,将法律职业伦理列为法学本科必修课程,强化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人共同体的伦理观念和执业规则学习,有的高校还专门成立了法律职业伦理教研机构。 开拓具有时代特色的其他学科领域。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学界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加快发展社会治理法学、科技法学、数字法学、气候法学、海洋法学等新兴学科。此外,一些法学院还根据所在高校的特色,开拓出民族法学、文化法学、反恐怖主义法学等新方向。
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各环节中的诸多问题,不是仅靠法学一个学科就可以独立解决的,需要各学科共同发力。近年来,各法学院校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着力突破传统学科、旧有学科体系与研究范式的边界,面向中国社会改革实践,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一方面,促进法学内部各学科间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以问题为导向的领域法学,着力研究民行交叉、行刑交叉、民刑交叉等关键问题。另一方面,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推进法学和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人类学、网络工程以及自然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搭建法学和其他学科的本硕贯通培养渠道,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法治人才。
三是涉外法学相关学科的探索。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求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加强对外法治交流合作。目前,不少高校适应涉外法治实践的需求,正在形成普专结合、点面配合的层次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有条件的高校正在探索加大国际法、国际经贸规则、比较法、区域和国别法等涉外法学学科与专业布局,结合自身优势和涉外法治部门需求,开展小切口、专门化人才培养,加大按需培养、订单式培养的力度,着力解决重点领域涉外法治人才紧缺问题。另一方面,具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权限的高等学校正在探索按程序设置国际法学相关一级学科或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具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等学校正在探索按程序设置国际法学相关二级学科,完善从国际法学本科、国际法律事务专业硕士到国际法学博士的人才梯队和学位点建设。
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近年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我国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法治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
一是强化课程思政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法学专业教师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做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近年来,法治人才培养重专业、轻思想政治素质的观念得到转变,法学院校积极构建“大思政”理念指导下的法学专业课程模块,深入推进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研究等人才培养各环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政治立场坚定、法学根底深厚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
二是促进法学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的衔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法学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学生要养成良好法学素养,首先要打牢法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强化法学实践教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近年来,不少法学院校不断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建立各类优秀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六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以“宽口径、厚基础、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本科和硕士的衔接阶段设计专门实习学期,配备实务导师,在全国各地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律师事务所等进行实习。此外,从2022年开始,中国政法大学与中央政法委合作,从全国范围内遴选政法系统的实务骨干,设计专门方案培养应用型法学博士。目前,许多院校已经或正在申请设立法律博士专业学位,法学学科的实践导向进一步增强。
三是提高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近年来,各法学院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国际课程、暑期交流、国际实习项目等多元化形式,扩大法学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参与国际法治对话的意识。2021年和2022年,教育部和司法部发布通知,决定实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和国际仲裁研究生培养项目,选择部分高校会同仲裁委员会、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一些高校设立了外国法查明研究中心、“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中心、区域和国别法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有的还设立了相应的博士生培养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尽快把我国法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立起来”。近年来,各法学院校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通过抓好核心教材、编好主干教材、开发新形态教材等,积极构建中国特色法学教材体系,有力纠正了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偏重于西方法学理论、缺乏鉴别批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
一是用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等教材。中央宣传部、中国法学会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阐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色、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科学方法、实践要求,成为高校法学类专业学生系统学习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点教材。
二是巩固法学类马工程重点教材在法学教材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目前,法学类马工程重点教材已出版《法理学》《宪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国际公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等,成为高校法学课堂的指定教材。这些重点教材不断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成果,多数已再版发行。
三是推进中国法学系列教材建设。从2023年开始,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动中国法学系列教材编写,遴选出《法律职业伦理》《监察法学》《中国国家安全法学》《涉外法治》等第一批教材的编写团队,持续推进编写工作,充分反映全面依法治国发展成就。
总之,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把握好新时代法治昌盛和法学繁荣的机遇,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深化法学教育改革,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来源:2024年第11期《党建》杂志,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