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对经济社会产生全方位影响,各级政府抗击肺炎采取的应急响应措施直接作用于包括消费品市场在内的各行业门类。为了比较准确的判断当前形势下我市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进而判断疫情影响下的市场走势,市统计局按照省统计局安排部署和局领导要求,紧急开展了疫情对全市消费品市场影响的调查研究工作。
考虑到疫情防控实际情况,市统计局贸易科安排各县(市、区)统计局以电话联系和网络连线方式对限额以上重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进行调查。调查工作设计了企业销售额、零售额预计表式,用于预计主要消费指标,按省局要求采用电话问卷调查方式了解重点贸易企业1-2月份营业状况,线上销售状况,疫情影响判断及政策性建议和意见。
至2月12日,全市电话(网络)调查限额以上贸易企业228个,其中批发业企业42个,零售业企业154个,住宿业企业24个,餐饮业企业8个。同时对其中16个代表性企业按问卷设计问题进一步调查。具体调查数据和全市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分析研判如下。
一、1-2月限额以上零售额同比下降近四成
调查数据显示,228个限上贸易单位预计销售额同比下降35%左右,零售额预计下降37%左右。其中预计增长的有38个,占比16.7%;预计下降有190个,占比83.3%,限上贸易单位营业额总体呈现大幅度下降。
1、疫情防控政策影响,部分医药和商超企业销售增长
销售增长的38个企业,预计销售额增长30%左右,其中医药批零企业和生鲜百货超市有29个,占比高达76.3%。在疫情防控政策下,居民集中购买口罩和日常预防用药直接拉动医药消费增长。同样,居民购买生活必需品受限,较大规模的商超成为集中采购的必然选择,使得刚性生活消费向大型商超聚集,叠加居家储备性购物的需求,从而拉动大型商超销售额增长。
但是,这38个企业销售额占总调查单位销售额比重仅7.5%,对总体消费影响不大。除此以外的贸易企业则全面受到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多数在2月份处于停业、半停业状态,直接导致消费品市场大面积回落。
2、受春节假日影响,1月份消费数据同比回落
调查数据显示,228个贸易企业2020年1月份销售额实现约77.4亿元,同比下降25%左右。1月份的销售回落与2月份的疫情影响对消费品市场形成叠加效应,加大了消费品市场回落幅度。
今年1月25日为农历春节,按调查单位提供的信息,春节前一周左右就进入服装、年货销售的淡季,故而1月份的假日消费天数实际只有20天左右,比2019年少10天(2019年农历春节为2月5日),直接影响计入2020年1月的销售额,产生较大幅度回落。
二、四大消费行业不同程度受到疫情冲击
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四大消费行业不同程度受到疫情冲击,仅在影响强弱上有所不同。
1、批发业受到较大冲击,零售业相对较小
调查数据显示,批发业销售额大幅度回落,零售业回落相对较少。此次调查的批发业企业共42个,占全市限上批发企业的38.5%。其中14个批发企业2月份处于全面停业状态,占比达33%,12个处于半停业状态,占比达28.6%,直接导致批发业销售额大幅度回落。1—2月批发业企业预计销售额同比下降50%。
零售企业共调查154个,占全市零售企业的60.2%。由于涉及民生的生鲜商超和医药企业正常营业,且由于疫情防控政策导致一定的消费聚集效应,零售业经营情况总体上好于批发业企业。但是受疫情影响,服装、百货等其他零售企业在2月份停业,且多数消费者非必要生活需求足不出户,导致零售业销售额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初步预计1-2月全市零售业销售额同比下降26%左右。
2、餐饮业2月份全面停业,住宿业也受到较大冲击
此次调查中,限上餐饮企业共涉及8个,占全市餐饮企业66.7%。按全市统一的疫情防控政策,所有限上餐饮企业在2月处于全面停业状态,初步预计1-2月营业额同比下降50%左右。
住宿企业共调查24个,占全市住宿企业的68.6%。通过调查了解,个别宾馆被征用为定点隔离用房,个别住宿企业正常营业,多数住宿业企业停业。营业的住宿业企业也因为疫情影响,客流量大幅度回落。初步预计住宿业1-2月营业额同比下降38%左右。
3、部分重点商品类别销售额较大幅度回落,将影响长期趋势
对调查数据按行业小类进一步整理,发现部分重点商品类别销售额同样出现较大幅度回落,或将对消费品市场长期趋势产生影响。按1-2月预计数据,3个燃油类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25%左右;34个汽车销售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50%左右;12个家具家电类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45%左右。
历史统计数据显示,这三类消费品占全市限上销售额比重超过一半,这次大幅度回落将较长时间影响全市消费数据。
三、对全市一季度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和疫情后续影响的研判
一定程度上,人流量对消费品市场的良性运转是必要条件,而疫情防控需要严格控制人员聚集,二者矛盾尖锐,对于零售业(商场)和餐饮业(饭店)矛盾尤其明显。所以疫情防控对批零住餐业的冲击明显高于农业、工业和其他服务业。可以确定,在疫情得到解除的信号明确之前,防控措施将一直影响全市消费品市场正常运行,大概率贯穿整个第一季度。
1、互联网消费不能弥补疫情对实体消费的冲击。此次问卷调查的16个重点贸易企业,没有1个因疫情影响启动新的线上消费举措。线上平台、线下配送、运行成本、小区封闭式管理都对新增线上销售形成各种关口式限制。不能期待疫情严重影响下的贸易企业“逆行”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实际上原有的线上销售都因为小区封闭式管理和配送人员不足大幅度减少了。
2、疫情防控举措从严,延后全市消费品市场复工运行。执行疫情防控响应,县级防控措施普遍严于全市标准,除了住宅小区(村镇)封闭式管理外,个别县出台了更严格的防控举措,至今仍在执行当中。贸易企业员工、私营个体经营户被限制流动,一方面延后了限额以上贸易企业人力资源到位,另一方面限制了消费需求。疫情防控措施的科学合理化调整和落实情况将直接作用于全市消费品市场的回暖。
3、疫情防控将从心理层面影响消费需求。不只是疫情防控措施限制了消费行为,疫情的影响将持续波及到消费者心理层面。即便疫情响应级别降低直至解除(预期这将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多数人的心理戒备也不会马上消失,戴口罩、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等行为习惯可能会在更长的时间段保留,潜在的消费需求会被压制,餐馆和商场的客流可能只会缓慢的回升。解除疫情响应到消费品市场恢复常态预计不会低于一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消费品零售额可能将持续保持同比回落,但降幅会逐步收窄。
4、疫情对限额以下消费影响更大。此次调查主要针对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未涉及限额以下贸易企业和个体户。但是,根据全市疫情防控措施判断,限额以下贸易企业停业比例更高,停业时间更长,疫情对限额以下贸易企业的影响更大。
基于以上判断,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回落已经确定,回落幅度将低于1—2月份限上零售额回落幅度,根据全市复工复产的安排和落实力度的差异,预计全市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回落幅度将在20%—30%之间。疫情影响导致的消费回落预计将持续存在,上半年扭转的可能性不大。
- 相关解读